“篆香燃尽,日影下钩帘。” ——李清照
焚烧殆尽的印香有种残缺之美,缠绵的烟缕余香未绝,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,沾染在书卷上,衣袖边,美人鼻尖。
在巷陌飘香的宋明,李清照笔下描述的是文人乃至百姓家中都极为常见的景象。
其实,不仅是宋明,从先秦时代开始,香与中国古典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从最初的祭祀之用,发展到后来的药用与生活用香,中国的香道历史,转眼已走过数千年时光。
近代由于种种原因香道曾经已然式微,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,它才又翩然走进人们的视野与生活,但出现的隔阂一时间难以打破——它似乎太雅致、太繁琐、太艰涩,只适合束之高阁来瞻仰、观望。
真的是这样吗?
芷兮课堂的答案是不。
虽然沿袭了诸多古法与仪轨,形式优雅近乎神秘,但这并不代表了香的不可亲近、晦涩难通。
揭开香道神秘的轻纱,不难发现它天然与人亲近的本质:比起几经提纯、添加的现代香氛,香道所使用的都是珍贵的天然原料,源于自然,制作也遵循自然之道。
这样的香气、意味,可以提气、凝神,有助于调节身心、气息;而一些节奏慢而安静的焚香仪轨,则能够磨练心性,让人随着仪式平静下来,更好地思考或者激发灵感;日常香方的调配、巧用,既能增广中医养生常识,又平添几分生活雅趣,并没有想象中不可琢磨的晦涩。
这是一个万事皆“快”、皆“繁”的时代,香却能够让你的生活慢下来、静下来,变得简单。
6月17日的芷兮茶苑,就迎来了前来进行香道学习的朋友们。
董事长刘玲玲女士亲自为大家讲授了今天的香道课程,从香的概念、起源聊起,以香文化史作为背景延伸,最后再和大家探讨香道之要,为了能让学员们知行合一,在理论课程结束后,香道师们指导大家亲手进行了古法打香篆的尝试。
篆香古代又称印香,是香道中非常有文人意趣的一类香品,铺好香灰后,放上金属香模,将香粉一点点填入模中轻轻压实,最后移走模具,简洁美丽的图案或文字就完成了,点燃后香印会循序焚尽,以篆观心,打篆的过程心越平静,香篆就打得越好。
大家都在用心地为自己打一篆香,虔诚、安静,全然投入其中。
待香粉燃尽,只剩余灰,一炉香从粉成篆,再由篆到灰的过程,恰与佛学中“成、住、坏、空”的道理暗合。除了山野、草木的自然气息,香道中的禅意哲理也引人思索。
有仪式感,却不那么神秘,香道就是失落在历史中的寻常生活美学,我们的骨血中自有着那股子天生的浪漫,与香有关,与美丽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关。
《茗谭》中有云:“品茶最是清事,若无好香在炉,遂乏一段幽趣;焚香雅有逸韵,若无茗茶浮动碗,终少一番胜缘。”
芷兮课堂圆满结束,但我们传播茶文化、香文化的步伐才刚刚开始。
茶、香两为相用的清福,欢迎您来芷兮茶苑与我们一同分享。